百侯是梅州大埔縣的一個鎮(zhèn),百侯薄餅是鎮(zhèn)里特有的一款點心,。舌尖接觸之前,,大飽眼福應屬品鑒薄餅必不可少的前戲。和面是最為講究的首道工序,,開面后要不停地順一個方向攪拌,。漿狀面筋和好后,,快捷拋之挪之于平底鑊上的過程,,講的是巧力,。由此煎出的張張面皮薄如蟬翼,包以肉絲,、豆芽,、香菇、魷魚絲等拌成的餡料,,不連吃三塊不夠過癮,。
吃過薄餅了,可順便聽聽“一腹三翰院”的故事,。話說清乾隆年間,,有位家住百侯的饒姓婦人坐轎去某縣看兒子,途經一座橋,,見橋頭石碑上刻有“文官下轎,武官下馬”字樣,,便問緣故,,據告知當地出過兩個宰相、九個狀元,,所以要表示敬重,。饒姓婦與人笑了,指指河那邊:“隔河兩宰相,,十里九狀元,,還不及我一腹三翰院!”原來饒姓婦人膝下三兒,分別叫做楊纘緒,、楊黼時,、楊演時,個個讀書了得,,分別在清康熙,、雍正、乾隆年間考取了進士,,并都成為翰林院大學士,。百侯鎮(zhèn)自古文風鼎盛,崇尚讀書腹當官,夙有“百侯之鄉(xiāng)”說法,。那么,,能孕育出“一腹三翰院”的這個古鎮(zhèn),與百侯薄餅又有什么關系?
太有關系了,。楊纘緒是個孝子,,任職陜西按察使的某年回鄉(xiāng)給母親祝壽,順道帶回侍從家廚幫忙做壽宴,。家廚做出的一款薄餅,,其母愛不釋手。孝子要返陜西了,,為確保慈母隨時吃到薄餅,,決定把家廚留下來。源自中原的薄餅手藝,,就這樣傳授給了家鄉(xiāng)父老,,并形成一方特色。
因為孝心傳遞,,薄餅就有了個“百侯”的名字,。而孕育了三個翰林的楊纘緒故居,于今仍在,。已有兩百多年的這棟磚木結構,,坐南向北,為標準的三堂四橫九廳十八井客家府第式建筑,。